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孕妇养生

立秋之后有四变化 艾灸三穴位可补充元气

2021-08-17

来源:

人气:12

立秋撞三伏,这样的天气也是十分多变,有些人的身体就吃不消了,掉发、口腔溃疡、上火问题随之而来,在这个夏末秋初的季节,我们该如何养生呢?

立秋之后有4变化

1、天气变干了

—当气温逐渐下降,空气中的温度会逐渐降低,变得干燥起来。鼻燥、唇干口燥、咽喉肿痛等现象也会随之而来。这个时候的身体所要提升的应变力是:提升自己的储水功能,在任何天气中都能保证正常循环,不会被空气湿度所左右。

2、代谢变慢了

秋季时分,身体的代谢能力开始变慢,许多头发代谢、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无法传递到发根,最终的命运就是脱落。不仅如此,继续生长的头发也会失去光泽,断发、分叉现象频频发生。此时,身体需要提升营养输送的“应变力”,即使代谢变得缓慢,也能将营养按时送达,还自己一头顺滑乌发。

3、食物变腻了

秋天一到,我们的饮食习惯悄然发生改变,蔬果减少,而油腻加重。当身体内缺乏蔬果中拥有的维生素、纤维素等营养时,口腔粘膜的健康就会受损,溃疡面接连出现。提升身体对于频发溃疡的“应变力”,营养均衡非常重要。

4、火气变大了

秋季上火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成了“理所应当”的事儿,但其实,这是秋日里身体器官的活动能力没有春夏那样“活跃”,身体毒素无法排出才会出现的现象。要想提升身体对于火气的“应变力”,加速排毒最为重要。

立秋艾灸培补元气

现在的天气虽然有了些凉意,但还有些"暑气"没散,暑热中人的毛孔是张开的,皮肤的纹理比较疏松,容易受外界的邪气侵袭,出现头痛、恶寒、关节酸痛、腹痛腹泻等"阴暑"症状。立秋后,昼夜温差逐渐加大,脾胃容易在这种冷热刺激中发生不适。中医养生理念认为,这段时期不要贪饮凉食,多灸在大椎,关元,神阙,足三里等,不但有助于调理脾胃,也有利于阳气提升。减少秋燥的症状,初秋晚上睡觉时不要通宵吹空调和电扇,腹部和膝盖最好加盖薄被或者毛毯。

1、大椎穴

《甲乙经》说过“大椎,三阳,督脉之会”,大椎穴又称“督阳之海”,能主宰全身,更是保健要穴。所以按摩、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,改善肺功能的作用。

取穴:人体的颈部下端,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。若突起骨不太明显,让患者活动颈部,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,约与肩平齐。

2、太白穴

太白是脾经的原穴,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。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,气不足、血有余,所以脾经常出现脾气虚的症状,我们常说的黄脸婆就是脾虚的象,每天按摩这个穴位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,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。

取穴:在足内侧缘,当足大趾本节(第1跖趾关节)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。

3、关元穴

关元是小肠的募穴。意味着它是小肠的气积聚在腹部的穴位。《扁鹊心书》里面的,“每夏秋之交,即灼关元千柱,久久不畏寒暑”,艾灸关元,不但可以疏通脉络、强壮腰脊,还可以很好地理气和血,补虚益损。

取穴: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下3寸,是元气出入的关卡。

有的人在艾灸的过程中,往往会大汗淋漓,湿透床单,艾灸一次出一次大汗,有许多顾客很顾虑,如此出汗身体是否会虚脱?会不会对身体有害?这种现象是艾灸改善体质、扶正祛邪、祛病疗疾的效果反应,无需顾虑继续施灸,随着施灸的药力不断增强,排出的浊水、浊气、废血越来越多,脏腑逐渐恢复功能,许多顾客伴随疲劳、头晕、失眠、旧病复发、疼痛、上火、长痘、起泡、全身长红疹、肌肤瘙痒、发烧、长时间类似感冒症状、怕冷、全身浮肿、脾气越来越急躁,等许多不舒服的难受症状。

这是艾灸之火力、药力使隐藏在脏腑深处疾患,功拔到体表,但还没有完全排出体外的表现症状,是非常好的效果体现。正所谓《扁鹊新书》所说:“温养阳气,禁戒寒凉。以灼艾为第一。”用艾之火力艾灸,能透入到肝脏、脾脏、肾脏、心脏、肺脏,能温通人体十二经络,经络通畅,气血运行,病邪自然退去,身体康复如同反手掌一样简单。

艾灸疗法使人体大量出汗,排出的是脏腑、血液和细胞里的浊水,与桑拿、烤电、运动…等发热出汗完全不同,排出的汗水深度位置完全不同。


成年人癫痫
癫痫病吃什么药
诱发癫痫发作的因素
TAG:
相关内容